中医药国际化前景不好

·方.舟.子·

长期以来国内媒体一直在宣传中医中药在国外如何受深欢迎,古老的中国医学如何叩开了西方的大门,外国人如何惊呼“中药神了!”……说得多了,让人信以为真。有人还预言中医在国内衰落的同时在国外得到发扬光大,以后说不定中国人反而要到国外去学中医云云

但最近一则《我国中药可能被迫退出欧盟市场》的报道想必让很多人大感意外

报道称:2004年欧盟出台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规定,所有植物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注册,否则不允许在欧盟境内销售和使用。这一最后期限将至,中药面临不得不退出欧盟的困境,这是因为虽然中国国内一些中药企业曾向欧盟递交申请材料,但由于多种原因,截至目前没有一家企业通过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的简化注册

这则报道透露出的一些信息让我们知道了中医药在欧洲的实际情形究竟如何。按照欧盟的规定,一个植物药的单个注册成本约为100万元人民币。这个注册成本与现代药物动则数亿美元的研发成本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但国内的中药企业竟然认为这个注册成本高昂,没有一家愿意去交这笔钱。由此可知中药在欧洲的销售额实在是小得可怜

欧盟的规定对传统草药网开一面,不要求像其他药物一样进行安全和功效测试,只要求在申请日之前至少要有30年的药**用历史,其中包括在欧盟地区至少15年的使用历史。即便如此,中药也没能达到这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因为它们此前即使在欧洲销售,也不是作为药物来使用的,而是作为保健食品

中药面临全面退出欧盟,没有见到有欧洲的患者或医生抗议,没有见到欧洲的政府部门、医疗机构要为此采取补救措施,说明中医药在欧洲的使用人数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地位,它的消失不会对欧洲的医疗保健情况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也反映了一个让很多中国人感到不舒服的事实:目前并没有哪种疾病非要用到中药来治不可,因此欧洲医疗部门可以听任中药的消失而无动于衷,不觉得欧洲人的生命健康会因此受到损害

不仅欧洲,北美也是如此。作为世界上口碑最好的药监部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迄今没有批准一种中药上市,中药都是作为保健食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主要是华人在用,市场份额很小。中医药和其他不被医学界承认的民间医术,作为民间“另类医学”的一部分而存在,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还不如其他另类医学

通过虚假宣传,制造“中医药扬威海外”的神话,只能是误导国人。抱怨西方人不懂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歧视中医,也无助于改变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只有用科学方法检验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明了某种中药的确可以用于临床,才有可能获得国际承认,中国古人的贡献才能得到保留,从而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而变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011.4.13

(《新华每日电讯》2011.4.15)

从两方面分析预测中药走出国门后的效果

lw56102

中医肯定是想走出国门受到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承认的,以为只有受到了西方的承认,就可以阻止国内的中医之辩。可是如果中医药真的是那么高效安全,会有人反对吗?鉴于国内中医药问题已经炒成一锅粥,正反双方除了理论探讨之外,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妖魔化对方身上。所以最终中药效果的鉴定可能不得不依赖于第三方的客观检验

但我个人考虑,中药走出国门接受检验的结果恐怕不会令中医方满意,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 研究者方面的原因

    要想得到一个真实可信的结果,首先需要秉承客观中立态度的研究者。不管实验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都能够接受。不会因为实验结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肆意篡改数据,隐瞒真相。但是国内目前实验方和生产方之间的利益纠葛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这一问题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存在,这也是方.舟.子打假的名单里不光是中医,也有很多所谓科学界权威人士的原因。由于实验者难免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所以科学实验要求实验者详细列出实验步骤,以便别人可以重复该实验,如果实验结果也是可重复的,才可以被接受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国内的很多实验,甚至是亚洲国家的很多实验,在国外无法得到重复。至于中医药的研究,研究者是否有自信自己的结果能够被国外同行重复呢?有些人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举个例子,关于肝硬化的中药治疗,国内的研究铺天盖地,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宣称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这些研究都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病例选择,病情轻的选中药,病情重的选西药,自然是中药效果要比西药好。还有的干脆无对照,无法判定是病情自然演变还是治疗效果。这还是没有涉及数据造假的问题。但是只要有这些问题存在,其结果就是不可信的。如果使用了完全随机对照的原则进行检验,试问这些结果还会一样吗?

  • 病人方面的原因

    中药对西方人的效果可能也不会和东方人一样。首先,同样的药物在不同人群中效果不一样,区别包括种族、性别、文化和社会因素。这里单强调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强调这方面的因素就不能不提到心理暗示的重要性。在研究某种药物是否有效时,必须排除的一个因素就是心理暗示作用,要能够在病人不知道所用药是什么,也没有任何关于疗效的提示的情况下仍然有效,才可以判定真的有效。所以临床试验中十分强调安慰剂的作用。你不是说你的药物有效吗?可不可以让一组人服用药物的同时另外一组服用安慰剂(大部分是没有特殊药理作用的维生素C,淀粉片等等)。如果两组病人的效果竟然相当,就说明药物是无效的。病人有效完全是心理作用或者自愈。这也就是我反复强调过的对照的重要性。说到中医,不能不说中药对中国人的心理暗示作用非常大,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中医理论上。先说人,有些国人对中医药的痴迷上升到了宗教甚至爱国的水平。如果在这一部分身上进行临床试验,除去一些客观的指标,比如生化和影像学,在主观指标的描述上,比如食欲如何,有没有精神,疼痛情况等等,这一部分人恐怕宁肯到死都会说中医的效果更好。外国人恐怕就不会有这种负担。再说药,简单一点,咱们的中药名字对中国人来说就存在很强的心理暗示效果。什么龙胆泻肝丸、麻仁滋脾丸、木香顺气丸等等。有精神症状较重的病人,看到这些名字病就感觉好了很多。外国人看不懂中国字,这方面的疗效又要打个折扣

因此说,要想中药在国外能够达到和国内同样的水平,首先要求国外的研究者和国内同样水平,其次要求外国人对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达到中国人的水平。话又说回来,如果一种药物推广的同时,还要伴有多种风气和文化的培养,成功的机率还不高,这个药物的成本可就大了,甚至有可能血本无归。中医肯不肯做这个赔本的买卖?

中医药“国际化热”的冷思考

张功耀

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医中药在国内表现出衰落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中医药的措施。包括破例批准一些中成药直接进入临床,推动中医药出口。加上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国际交往的增加,海外华裔人士对中医药的青睐,于是,在国内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中医药奇迹般地开拓出了“国际市场”。与我国的西药成药的国际市场开拓举步维艰相比,中成药在我国药品出口当中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反而超过了西药成药

以我国2001年出口马来西亚的医药产品的结构为例。当年,中药产品出口到马来西亚的份额占9.79%,西药占90.21%。表面看起来,西药产品出口大大高于中药产品。可是,中药产品中,中成药占到了全部出口份额的4.92%。西药成药却只占全部份额的1.42%。中成药出口是西成药出口的3.46倍。中成药生产方法简单,出口却比西医成药高这么多,这大概就是国内不负责任的媒体推波助澜掀起“中医药国际化热”,中医药“墙内开花墙外香”和把中医药渲染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的原因

其实,这种状况是值得我们进行冷思考的

首先,中药出口的繁荣所折射的是我国西药生产落后

众所周知,我国西药制药工业是在毛泽东号召“西医学习中医”的背景下起步的。制药方法中渗透了相当多的“雷公炮制”因素。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外资,改造我国旧的制药工业,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医药出口产品结构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以2006年的最新统计为例。今年的中药产品出口比重已经由原来的6-9% 的份额,降到了2.28% 。其中,中成药占1.19%;中药材占0.72,药材提取物占0.37%。同比,今年我国西药产品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97.72%。其中,西药原料出口比重开始下降,西药成药出口比重开始上升。前者的比重下降到了39.68%,后者升到了18.42%。原来我们作为大宗医药产品的医用敷料,今年的出口份额降到0.50%。这就是说,我们终于可以向国际社会真正地卖药了。这个出口结构的变化,具有历史意义。它意味着我国西药生产正在逐步摆脱“雷公炮制”的历史阴影,初步具备了与世界先进水平追齐的能力

目前,欧美国家所有制药企业都是按照GMP(意为“良好生产操作”)标准来进行生产的,台湾有70%左右的医药生产企业满足了GMP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家制药企业达到了这个标准。国家计划用20年时间,建设10个可以满足GMP标准的西药成药生产企业。可以想像,随着我国医药生产技术水平、检测水平、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今后,我们买西药一定会自觉确认GMP标示。那时,我们就可以在制药这个领域彻底告别以“雷公炮制”为代表的中药生产观念和方法了

其次,中药出口没有进入临床

西方国家是根据“无伤害”原则允许中医药和中医方法进入他们国家的。中药不属于这些国家临床医生(physician)可以使用的“药”,因而只能供非主流的“东方医生”(oriental medical doctor )作应急、替代或最后选择使用。西方国家的临床医生所用的“药”必须是载入药典的,或实验以后被批准可以试用的。如果把美国的医生比做我国的医生,则在美国行医的“东方医生”就好比我国的“按摩师”或“洗脚师”。美国卫生部只按照“无伤害”原则管理“东方医生”,至于“东方医生”用什么方法给病人治病,美国卫生部是不管的,就好像我国卫生部也不管洗脚、按摩一样。因此,不论进入他们那些国家的中药有多少,都不能代表中药治病的水平

再其次,中药材出口太多,破坏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我国出口中药材给其它国家,许多并不一定是按照《伤寒杂病论》的方法直接作“中药”用,而是在给这些国家提供制药的原材料。我国不少公民至今还十分封闭。原来,文革的时候,我们一再陶醉于“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以为所有中国有的东西,都是中国“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东西,骄傲得要命。打开国门以后才知道,其实人家的自然物产比我们更丰富。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以后,我们终于发现,这个自我陶醉加速了我国自然资源的枯竭

但是,在药材资源方面,我国却至今依然夜郎自大,动不动就自我吹嘘“药材遍地”。众所周知,制药的基本原材料,不管是矿物资源还是野生动植物资源,都来自自然界。有些动植物资源更生周期比较短,有些更生周期比较长。有些动植物资源甚至非常难得,比如能够在沙漠腹地、高寒地带存活的动植物资源就是非常难得的。你把自己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尤其是那些非常难得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趁早竭泽而渔地采回来提供给人家,人家就把相应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起来了(别以为人家真的没有这些东西)。这样的生态后果,实在不难推测

最后,卖中药材,其实是卖劳动力

再说一遍,“中药材”在西方国家并不一定直接就是“药”,而是制药的资源。要取得这些资源,一要引起资源结构破坏;二要花不少劳动力的。笔者在农村与几个朋友共研中草药时,就经常上山采药,然后又自己进行炮制。在我家乡,乌药、土茯苓、独活、天冬、麦冬、仙鹤草、夏枯草、莎参、太子参,等等,都是很好找的。但要采到七叶一枝花,威灵仙,九牛造之类,就很难了,费工、费时、又不便于保存。采药实在不是一个好赚钱的活。这样的活,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不愿意干,你愿意卖苦力去赚这个钱,这实在说明不了什么。中药材出口越大,你付出的生态代价越大,劳动力付出的也越多。赚这样的钱,算回什么事?还值得吹嘘么?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的时候,缺棉花和羊毛,他巴不得你为他种棉花、养羊。你愿意破坏你自己的生态,又愿意卖人家不愿意卖的苦力,这也可以用来为 “奇葩”做脚注吗?

2003年,我从清华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回到长沙,打了个出租车回学校。那个出租车司机与我的聊天,至今还很耐人寻味

我说:“你们开出租车的,一天收入比我们教授还多。”

出租车司机:“不算多。比起我老弟来差远了。他尽赚美元。”

我问:“你老弟干什么?”

出租车司机:“跟我一样开出租车。”

我又问:“他在北京使馆区开车吗?”

出租车司机:“没有。他在美国开出租车。我弟弟英语好。我不会说英语,赚不了那个钱。如果我外语好的话,我也会到美国开出租车去。”

我最后问:“为什么呢?”

“美国买台车子比中国便宜,也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收费,赚得还比中国多,……”

他说了一大串好处。我终于愕然!同时,也悟出一个道理:

——原来“国际化”确有吸引力,只不过并不都值得自豪,有些也只不过为了赚点钱而已

那司机说的最后一句话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看八字算命的,在中国很可怜,到美国去,说不定还可以赚大钱!”

司机很朴实,没有学者那么多的术语。因此,他没有把这种“算命出口”和 "出租车司机劳务输出"叫做“国际化”

韩国,日本和中国的中药国际贸易不是医药事业之争

王澄 美国康复科医生 纽约市 2006年10月17日

健康报网2006年10月17日转贴新京报的文章“中医的生存环境不能再透支了”。文中提到:“目前韩国和日本把持了90%的中药国际贸易,每年国际贸易额达数百亿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在争论是否告别中医药,让人痛心。“

看到中国人被骗到这个程度,真让人心痛。在中国以外的国家,中药不是该国医疗体系中的东西。不能做医疗之用,也不能做药用。在美国,中药被归为“营养品,保健品,或补充品”的边缘行业。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种行业100% 是民间的事,政府从来都不过问这些没有科学价值的东西。当然,政府一般都希望每个人有事做,每个生意都赚钱

这和我们提出的告别中医药一点都不矛盾。我们就是要求中医药像日本和韩国那样退回到民间。你愿意中药出口,民间集资去做就是了。中国错就错在由国家出面花钱去支持这种没有科学价值的东西。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把国家的医疗费用用在这种非医疗的,可有可无的“营养品,保健品,或补充品”的边缘行业。这是极其错误的国家行为,因为“营养品,保健品,或补充品”不科学,没前途


独立思考最难得,赞赏支持是美德!(微信扫描下图)

迷路了,百度搜索 海云青飞 官方网站 就可以随时找到回家的路